超越時間的堅韌價值觀
MR-G 作為 G-SHOCK品牌的旗艦系列,以極致堅毅的設計理念為本,在時計領域築起了獨一無二且不可動搖的地位。
本系列文章將透過反思日本令人驚嘆的風景與歷史建築作品,探索這獨特腕錶系列的魅力,感受作品所具備的超越時間的美感。
首先,我們會帶領各位參觀山形縣東部幾個具有深遠精神意義的石造遺址。
思考 MRG-B2100B 與山寺歷史遺跡之間的連繫
不朽的藝術與傳統形式
作者:Shigeo Goto
物質和文化景觀是由人與自然的互動所形成,並由時間的洪流煉就和塑造。
作為現代世界的人類,我們傾向相信人類的歷史是由我們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所創造。但事實上,人類的歷史同時也是由這些景觀的力量所塑造。從深層而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是由自然和文化景觀所決定。
正如日本文學評論界洞察力敏銳的傑出人物小林秀雄曾經說過:「傳統是有形之物。」
他的主張詮釋著一個客觀得無情的悖論——用人類的聰明才智製作出來的物和形只有在其工匠去世之後很久仍然存在於世界上,才能成為傳統。這不僅適用於日本的手工製作工藝傳統,更指出了美麗與堅韌可以無懼時間的觀點,這是所有美術和表演藝術所共有的基本品質。
這一點也可以從 Casio 山形廠為製作 MR-G 時計所開發的尖端技術精髓中看出,使其成為 G-SHOCK 品牌的巔峰之作。儘管這可能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但 G-SHOCK「母廠」選址在由月山、最上川支流和其他自然景觀所構成的山形景觀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不禁從物理和文化角度去感受該區域地勢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山形廠所在地與其周圍景觀之間的相互連繫。
手錶代表著一種探索時間奧秘的技術形式。自從品牌大約 40 年前面世以來,G-SHOCK 不斷精益求精,以其不變的設計精髓——秉持對強度和耐用性的不懈追求,帶來無與倫比的抗跌落衝擊性能。利用為管理時間而發明的手錶技術來精煉超越時間的形式工藝,思考這種堅持不懈的追求是多麼的令人驚嘆。

垂水遺跡:在新近紀形成的火山凝灰岩地層中,有著如洞穴般的空心結構,岩石表面的形狀相當引人注目,具有一個個像蜂巢一樣的凹洞。該遺跡散發著一種粗獷而崇高的氣息,這解釋了為何人們認為那是一座具有深刻精神意義的遺跡。
這解釋了為何我會覺得我與兩個風景名勝有著強烈的聯繫,那就是位於山寺的垂水遺址和立石寺。山寺顧名思義就是「山上的寺廟」,位於 Casio 山形廠的不遠處。山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9 世紀,當時由比叡山天台宗高僧圓仁所創建,諡號慈覺大師。相傳圓仁第一次造訪這裡時就在垂水石窟下榻。時至今日,這裡仍然瀰漫著強烈的精神能量。
作為一座龐大的寺廟建築群,立石寺顧名思義是建造在石基之上。這座著名的寺廟是圓仁經清和天皇敕準創建而成,至今仍保留著比叡山天台宗總本山延曆寺傳承下來的傳統,包括點燃「不滅法燈」,以及讓學僧抄寫《法華經》等的特殊修行方式。這裡確實是一個超越時間、無可比擬的精神奉獻場所。


垂水遺跡:巨大的石頭和金石表面錯綜複雜的陣列組合賦予了這裡獨特的神秘之美。
甚至有人會說,這座聖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其秘訣就在於它廣泛地融入了石頭元素,包括石刻的碑文、石塔、石鳥居……歷代工匠自古傳承下來的非凡石工技術讓整座遺跡得以續存至今。更準確地說,這裡是自然力量與石匠之間的合作所誕生的結晶,而石匠們對自然力量的運作方式更是有著深刻的洞察力。
經過風雨在漫長歲月裡的風化和塑造,在由火山凝灰岩組成的陡峭岩石表面,形成了無數的孔洞。眼前的這一幕光景,讓我們一窺時間洪流的運作方式,也無疑引導了苦行者朝向涅槃之道,一種超越世俗死亡和輪迴的狀態。毫無疑問,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互相牽繫塑造了垂水的洞穴,並超越了時間,將其面貌存續至今。

立石寺:寺內的納經堂是一座供學僧抄經的建築,坐落在名為百丈岩的斷崖絕壁,那座懸崖形成於數十萬至數百萬年前。
面對這樣一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遺跡,心中湧起的情感會是什麼呢?參觀者會與這些存在時間比人類壽命長得多的物質形式進行什麼樣的對話呢?
時間可能是肉眼看不見的。然而,沒有什麼比人類的生命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作為人類,我們不會永遠活著,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努力創造出超越時間的物和形。
當中的關鍵在於箇中的藝術和技術,亦即製作的工藝。在了解 MRG-B2100B 這款非常特別的 MR-G 手錶時,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錶圈和外殼的設計。這些部件專為保護手錶免受衝擊而設計,包含多達 27 個組件。這份設計敏感度讓我在某種意義上感受到一股相當巨大的業力正在運作,互相牽繫。


立石寺:整座山由巨大的、形狀獨特的岩石露頭和岩石表面經過漫長的歲月形成,是一個與深刻的精神奉獻息息相關的地方。
透過探究的藝術思索未來
我想起 Tim Ingold 在他的著作《Making》(製作)一書中提出的富有洞察力的基本分析,這位文化人類學家為當代藝術家、建築師等人員帶來了源源不絕、舉足輕重的靈感泉源。
在他看來,理論家和工匠對於他們與未來的關係會有不同的回答。他認為,理論家「透過思考來創造」,而工匠則透過他們的製作過程來思考未來。
用 Ingold 的話來說:「工匠之道……就是藉著觀察周遭的存在和事物並與其進行實際互動,讓知識有所增長。這就是我所謂的探究的藝術的實踐方法。」
他提出的這門探究的藝術指出了一種既可持續前進,同時對製造過程中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保持敏銳的方法。正如垂水的洞穴中瀰漫著一種超越時間洪流的堅韌感,同樣,MRG-B2100B 的設計,不論在其物理組件,還是在其形式中,也訴說著超越時間的力量與美感。在這兩者之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 Ingold 所形容的這門探究的藝術。
古代的概念不僅僅指過去的時代。相反,它以有形之物的方式存在,從而造就了我們所知道的未來。垂水遺址和立石寺以及 MRG-B2100B 手錶的構思都誕生於山形的自然和文化景觀,亦因而觸發起我的共鳴。
MRG-B2100B
創新物料和製作工藝融入令人驚嘆的多組件結構中,呈現出日本傳統美學的精緻高雅。
後藤繁雄
出生於大阪。編輯暨創意總監。京都藝術大學教授。自 1980 年代以來,他作為編輯和藝術製作人廣泛活躍於前近代藝術形式以至前衛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並參與了許多轟動一時、發人深省的項目。獲公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挑剔的品味仲裁者之一,具有無與倫比的發掘和激勵藝術天賦的能力。著名的著作包括《獨特老人》(筑摩文庫)、《skmt》(與坂本龍一合著;筑摩文庫)和《超寫真理論》(超攝影論;與篠山紀信合著;小學館)。他最近出版的著作是《Gendai Shashin To Ha Nan Daro?》(所謂的當代攝影是什麼?;筑摩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