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起源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出一支永不損壞的手錶,
以期顛覆手錶摔落時容易破裂的成見。
這股信念促使我們成功打造出 G-SHOCK。
此手錶系列的開發涉及了無數次的重複實驗。
最終,我們完成耐衝擊構造,
確立了 G-SHOCK 的核心技術,當時為 1983 年。
一句短語即可清晰道出願景
「一支即使掉落也不會損壞的耐用手錶」,在公司會議上送交的提案只包含這行文字。這段標語出自當時負責手錶外觀設計的 Kikuo Ibe。他想起在某天上班時看到因摔落而損壞的手錶時,這個簡單明瞭的概念讓他靈光乍現。當時,手錶是種精密製作的計時工具,因此很自然地認為若摔落手錶將會使其損壞。堅韌的概念?放在手錶上?這實在太不普遍,太過前衛。不過,他的提案還是獲得核准。他選擇研發中心的三樓洗手間窗戶作為墜落試驗的地點,著手開發新型態的手錶。



無以數計的實驗與測試
Ibe 的願景挑戰了所有傳統智慧,而為實現此願景,他必須從零開始。他的首要假設為整支手錶需要使用柔軟、具彈性的材質包覆。但是墜落試驗粉碎了這個想法。無論使用再多的吸震橡膠,都無法防止破損產生。此外,緩衝包覆材使用得愈多,手錶尺寸便愈趨龐大。在此過程中,有個測試模型的尺寸甚至有一個壘球大!
最後,Ibe 設計出五階段吸震結構,以五段緩衝材質保護手錶的核心元件,解決了尺寸的問題。然而,問題變成墜落試驗中只有其中一個電子元件會損壞。惡性循環不斷持續:當他強化破損的元件時,往往造成另一個元件損壞。他從三樓的洗手間窗戶將已改善元件的原型機拋向距離窗戶 10 公尺遠的地面,然後分析損壞的元件,接著增加這些元件的強度並再次重複實驗。這樣反覆不斷進行試驗的日子彷彿永無止盡。不過,後來「堅韌」專案團隊正式成立,負責開發市面販售的手錶,情勢出現令人振奮的轉變,而 G-SHOCK 這個名稱以及發佈時程也在此時確立。


奇蹟瞬間
開發似乎碰上瓶頸,停滯不前。Ibe 在絕望之際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他決心要進行最後一搏,為自己設定一週的時間,將所有清醒的時間投入研究。他回想起,當時失敗的可能性帶給他極大壓力,因為他可能必須因此離開公司。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但當週最後一天來臨時,他仍然無法展現出任何成果。那天是星期日,Ibe 走進辦公室旁的公園,看到有些孩子玩著皮球。
這個景象深深吸引了他,還讓他有了神奇的想法:手錶漂浮在皮球中即可抵抗最強的衝擊。這項突破性的發現是 G-SHOCK 獨創結構的關鍵:外部採用五段吸震等級構造,而包覆其中的模組(手錶的「心臟」)將配置於空心結構中,讓它宛如懸浮於半空中。



極致原創造型
隨即不久,第一款 G-SHOCK 手錶 DW-5000C 於1983 年首次亮相。手錶的外型大又堅固,過於前衛,上市之初銷售奇差。不過,之後北美的電視節目證實了這款手錶的實用性,使得 G-SHOCK 在全球成為熱門產品。更重要的是,1990 年代,年輕的滑板和衝浪愛好者因為堅固和時尚的特性愛上了 G-SHOCK。這開啟了 G-SHOCK 成為街頭時尚必備象徵的長遠歷史。今日,G-SHOCK 已是全球各地讚賞的永恆經典。
G-SHOCK 是真正獨特的手錶,強悍耐用。其具代表性的方形設計,排除所有外在修飾,是款一心追求防震的產品。G-SHOCK 願景在此最終形態中完整呈現,並且傳承至今,是 G-SHOCK 的設計標準。這是一段信念成真的故事,以不懈追求的探究精神與永不放棄的堅定意志所撰寫而成。這就是 G-SHOCK 的原點,也是永不消失的強悍精神。


